砷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原生质毒物,被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确定为一类致癌物,许多国家把水中的砷列为优先控制的污染物之一。在我国同样面临严重的饮用水砷含量超标及由此导致的地方性砷病问题。为此,国家也在下大力度进行降砷改水,以让更多的人脱离含“砷”水的苦海。目前,纳滤技术因处理效果好、产水率高、能耗低等优势在饮用水除砷方面得以推广应用,被认为是最适宜除砷的方法之一。
砷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可能引发癌变甚至死亡
砷及其化合物具有毒性,当人体摄入量过多时,就会造成砷中毒,按其发病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中毒,将危害人的皮肤、呼吸、消化、泌尿、心血管、神经、造血等系统,严重者表现为神经异常、呼吸困难、心脏衰竭而死亡。人们熟知的剧毒物砒霜(三氧化二砷)即是砷化合物的一种。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证明,摄入过量砷会使人类的致癌风险加大。
我国面临的高砷地下水问题非常严重
多年来,受工业废水、废渣及农药等污染的影响,以及国内突发的砷污染事件,导致我国地下水含砷浓度大大提高。在第七届环境砷国际学术大会上,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环境与慢性疾病研究中心教授孙贵范表示,全世界约有两亿人的饮用水砷含量超标,中国有近2000万人饮用有健康风险的含砷地下水。
迄今,我国已发现饮水型地砷病病区或高砷区有13个省区,分别是新疆、山西、内蒙古、宁夏、 青海、安徽、北京、山东、四川、吉林、黑龙江、河南 和台湾。这些省区的大部分地下水高砷浓度在50~99μg/L范围,且主要分布在江河流域或矿区,部分地区地下水的砷浓度大于99μg/L甚至大于500μg/L,如内蒙古自治区。远高于WHO 和我国最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对饮用水中砷的控制标准10μg/L。
美国环境保护中心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将饮用水中砷含量从50μg/L减小至2μg/L,可使癌症发病率由1.34%降低到0.01%以下。因此,有效去除饮用水中的砷至关重要。同时,也对饮用水除砷技术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纳滤高效去除水中的砷,保障水质安全健康
目前,用于饮用水除砷的方法主要有沉淀、吸附、离子交换和膜技术,其中膜技术尤其是纳滤(NF)膜被认为是最适宜的除砷方法之一。因纳滤膜除具有物理分离、操作压力较低(相比RO膜) 、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外,还具有选择性分离的特点,使其在有效去除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其产水中还能保持一部分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因此,纳滤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新型水处理方法。据多位专家联合在《环境工程学报》发表的《纳滤膜技术在地下水除砷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文章介绍,纳滤膜除As(V)效率大于90%以上,产水中还可适当保留一部分有益离子,如Ca2+、Mg2+等。
中国水处理领域龙头企业碧水源,以其自主研发的纳滤技术,在高效去除水中超量砷方面,拥有差异化的DF膜系列产品:DF30、DF90。实测显示,DF90膜对水中五价砷(进水浓度79.2μg/L)的截留率高达99%,DF30膜(进水浓度108μg/ L)的截留率亦高达93%。而针对水中三价砷,通过预氧化法即可使大部分砷转化为五价,有效提高对总砷截留效率。
不仅在除砷方面,纳滤技术在水处理中因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在饮用水软化与净化、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水生产、工业过程浓缩分离、海水淡化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被视为一项具有巨大前景的净水技术。
纳滤膜产业联盟成立,助力纳滤技术发展再上新台阶
为进一步提高纳滤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应用,加快推动建设健全纳滤膜产业和市场,中国膜工业协会工程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北京碧水源净水科技有限公司、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金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五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我国首个纳滤膜产业联盟。本联盟由行业专家、业内学者及纳滤相关的企业单位自发组织。
纳滤膜产业联盟主要围绕纳滤技术的推广,纳滤膜标准体系的建立以及纳滤膜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展开工作,为纳滤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同时,作为一个行业技术促进与交流的平台,纳滤膜产业联盟也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业内外人士参与进来,在推动纳滤膜技术发展普及的同时,让我国的纳滤膜技术再攀高峰,造福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